龙芯所处的世界
过去40年,CPU领域爆 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上 世纪70~80年代,英特 尔在与摩托罗拉的战争中胜利而成为CPU霸主。英特尔主要是通过与IT巨人IBM合作,并随着个人PC的井喷式增长,与微软联手持续推出兼容系产品,凭借摩尔定律市场与收益成倍提升。
而上世纪末的第二次大战中,CPU的三足鼎立最终成为两强争霸,AMD凭借着顽强的牛仔精神抓住64位处理器的契机登上规则制定者的神坛,到今天双方已经在65nm和45nmCPU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价格上展开,但这场战斗将旷日持久而让双方进退维艰。
Mercury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包括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CPU市场中,英特尔占据73%市场份额,AMD占有率为22%,但两家销售收入几乎占市场的99%。这意味着争夺剩下5%的x86 处理器市场的威盛和Transmeta等公司,销售收入的空间还不到1%!
机会显然不在传统意义的PC身上了。不久前,威盛的全球总裁陈文琪指出,“我对于CPU的未来市场其实是非常乐观的,CPU会到处都是,PC只会占一个成分。”在他看来,CPU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新型小巧的移动设备将是未来流行趋势,而这些终端要求芯片的低功耗和高集成性能,英特尔等公司并不具有优势。他相信随着新兴市场不断扩大,CPU的市场份额一定会发生变动。
接下来的10年,无线网络、3C融合等新的应用将推动全球IT行业的巨大变革,在新兴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大战。这很可能是包括龙芯在内的中国CPU赶超国际主流处理器的最后机会。
本土主板兴衰启示录
主板是所有数字技术转变成应用的最关键环节。本土势力在主板研、产领域的兴衰起伏,既是经验教训的案例库,也是未来希望的关键点。
“我们2003年以后就不再出主 板行业的研究报告了。”一 家市场研究公司的分析师 说道:“现在没有多少人还关心这个行业,报告卖不出去。”的确,当 PC行业利润越来越低,主板作为其中利润率更低的一个组件,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在市场份额上,今天华硕以每月20万片的出货量牢牢控制着内地市场的18%稳居市场第一;微星、技嘉、精英等台湾大厂统治了可统计的约每月112万片的内地出货量的大约40%。这个市场似乎格局已定,波澜不惊。
但是在这些大厂的身边,还有着上百家中国内地的主板厂,他们用自己自主研发的产品,瓜分了剩下的超过40%的市场份额。
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芯片和主板在中国走了两条不尽相同的自主道路。芯片技术含量高,走的是从学术到市场的“正规路径”。而主板技术含量相对低,走的是从市场到市场的“野路子”。
芯片与主板在技术意义上和潜在影响力上也许相差甚远,但是他们有两点是紧密联系的——本土主板行业过去10年的经历,已经证明了“持续的市场化生存”难度远远超过“自主研发一个产品和技术”。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自主数字化产品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主板作为所有数字技术转变成应用的最关键环节,与芯片一样也将扮演重要的“后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