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企业中心 > 微软“S+S”(软件+服务) IT未来战略解析

微软“S+S”(软件+服务) IT未来战略解析


CNET中国·ZOL 【转载】 2007年12月12日 19:49 评论

  微软认为“S+S”(软件+服务)是走向IT未来之路的重要途径。通过最优秀的软件和时时更新的服务相结合,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它将使IT技术在选择性、适应性和功能性方面都发挥最大的价值。客户端和/或服务端的软件,加之web 2.0以及其所提供的时时更新的成熟服务,其功效将远远超过单一软件或单一服务。广泛地讲,“软件+服务”是一把“IT大伞”,综合了很多IT现有的技术和理论——包括:“软件即服务”(SaaS),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 “Web 2.0” 。随着不同厂商从不同的切入点切入,整个IT业正在托起“软件+服务”这把大伞,走向IT未来之路。

  “S+S”(软件+服务)是对Microsoft战略的一种高度概述。环顾当前业界技术趋势的发展,有三大催化因素促成了这种结果。

  第一大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廉价——廉价技术、廉价处理器、廉价存储器、廉价带宽。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从单核到多核再到更多内核,摩尔定律依然适用。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以越来越低的成本获得越来越高的处理速度。在相同的价格点上,存储容量已经翻番,而且还将进一步持续下去,这一点确定无疑。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

  另一大因素是全球化人才。现在企业可以更经济地从东欧、中国和印度聘用的人才,而且这一切并不仅仅局限于科技行业。举个例子,如果您做过CAT扫描或X光扫描,也许会发现,扫描结果往往由身处印度的放射学家查看,随后将诊断结果发回美国,这种方法的成本降低了。

  最后一大催化因素是互联网。它赋予人们访问所有这些资源、连接所有员工的能力,而且成本极低甚至无费用。那么,让人们很容易想到的问题是:这一切对于业务有怎样的意义?对人们看到的服务转型有怎样的意义呢?

  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Ray Ozzie在2006年5月撰写的备忘录中真实地描述了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服务阻断”或“变革效应”——那实际上是三大创新因素的支点。

  ·第一个因素与“SaaS”(软件即服务)有关:Microsoft的“SaaS”战略是什么、我们要为“SaaS”做些什么?我们将“SaaS”真正地视为一种服务的交付方式。这是一种交付软件的方式,与软件和物理硬件所在的位置有关。在“软件即服务”的情况下,软件只是简单在某台远程服务器上运行,通过Internet访问。因此我们没有将“软件即服务”视为这种服务转型的至高点,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交付软件的方式。

  ·显然,另外一大因素是SOA(面向服务架构),我们将它简单地视为服务的组合或聚合。在过去几年中,它一直是企业的重要关注点。SOA最开始由开发者推出,从下到上,以web服务为载体,但现在要将其置于整个企业的上下文加以考虑。在服务领域,您可以将来自防火墙内外的服务组合和聚合,最终以SOA(面向服务架构)为基础,通过某些应用程序为终端用户交付功能性,而这些服务所处位置应完全透明。

  ·最后,也是比较有趣的一个因素就是Web 2.0。之所以说它有趣,是因为透彻理解它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将它视为由服务承载的协作体验,有些人从服务的商业模式角度看待Web 2.0。一个有趣的Web 2.0定义来自Tim O’Reilly,他将其称为“参与架构”。根据这种观念,有越多人使用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就越有意义、越有价值。比如说Wikipedia,如果它只有一个用户,显然毫无意义可言,事实是有许多用户使用并参与其中,赋予了它无法估量的价值,这与Microsoft构建软件的方式截然不同。我们极度关注终端用户,始终如一,我们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构建软件,一旦满足了这些需求,我们会再加入协作功能。Web 2.0应用程序自始至终都考虑了协作方面。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一切都将会变为“在云端”(Cloud)服务。根据这种观念,许多人不必在一种或另一种之间权衡利弊。在服务领域,许多驱使客户产生兴趣的因素正是长期以来令客户对软件灰心丧气的因素。在服务领域,可以买前试用,所有基础结构管理方面的麻烦都烟消云散——成为其他人的问题,您只需按需支付;但在软件领域,有完全的掌控权——自行定制、一次性支付、想使用多久就使用多久、拥有永久的许可,而诸如此类的许多效果在服务领域中都是不能实现的。用户应该做出选择:如果选择了纯软件或纯服务的途径,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另外一方面的优势。 “S+S”(软件+服务)的理念针对这种想法,提出最好的方法是兼得两方之利益,并应能够获得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软件的所有优势。即便处于防火墙之后,也可利用网络辐射面广泛的优势,从而在不必担心基础结构管理问题对软件功能带来任何限制。

  因此,“S+S”(软件+服务)的关注点实际上是集众家之长,提供不同选择。纯服务模式的最大局限在于倾向于围绕单一应用程序。当人们希望讨论CRM时,他们总会提起Salesforce;当人们希望讨论网上个人生产效率工具时,他们总会提起Google应用程序。而实际情况是,没有任何人只使用一个应用程序——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应用程序,即便是最普通的消费者也有一系列应用程序,包括个人财务管理、日历、电子邮件等。消费者可能希望将某些应用程序保留在本地机器上,而可能希望通过远程方法使用其他一些应用程序。很多人习惯将其电子邮件保留在Web一端,但对于个人财务记录,大多数人都希望将其置于厨房或家用办公PC上。在另一个极端,许多企业CIO拥有成百上千个应用程序,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适合于远程使用。反之,所有应用程序都在本地使用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许存在某个SaaS提供商,能够接受给定工作负载,更便宜、更容易地将某个应用程序作为服务提供,那么这就是放在远程的理想选择。因此,“S+S”(软件+服务)战略使得CIO能够自上而下地查看自己的应用程序组合,如果知道某个特定工作负载只是常规性任务,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就IT管理和开销而言,它只是在浪费金钱,那么你希望把它推出去;但另外一个应用程序,底层数据存储拥有大量客户数据或研发数据,你不会让它越过防火墙的范围。还有其他一些情况,如果您在特定的受政策监管环境中工作,不允许将某些数据放在防火墙之外,这种选择使您能够在防火墙之后获益,那么应该保留相关工作负载,而把能够更便宜、更经济地外包出去的工作负载推给远程。使用这种混合方法,纯软件和纯服务之间即保持了连续和统一。

  服务这个词含义丰富,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

  ·当大多数人听到“服务”或“软件即服务”这样的说法时,都会认为所说的服务是指“最终服务”(Finished Service)。他们认为:一个服务具备最终用户所需的功能——开箱即用、只需打开浏览器、登录然后按步骤操作即可。比如,Windows Live、面向小型企业的Office Live、 Dynamics Live CRM、Office SharePoint Online、Exchange Online和 Office Communications Online提供的“最终服务”,这一切对于用户、个人和IT组织来说都是宝贵的服务。

  ·另外,微软还提出“附加服务”(Attached Service)的概念——这些服务本身很可能不是非常令人感兴趣,但在附加到某个软件时,它们就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价值,例如最近发布的Office Live Workspace提供的主要功能之一实际上就是远程文档共享。如果您的客户端安装了Office,如果您与其他许多Office用户一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进行协作并遇到了版本控制问题,那么Office Live Workspace将为您提供了一种远程服务。该服务使您能够有效地跨越不同企业的防火墙来共享这些文档。

  ·最后,还有一种对用户来说乏味但对开发人员非常有意义的服务——“组件服务”(Building Block Service)。用户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服务,因为它们是针对可编程的交互式终端用户服务。以Windows Live为例,某些Windows Live终端用户服务以可编程方式对开发人员公开,可供调用,我们将其统称为Windows Live平台。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频道热词:NVIDIA  cebit 2011  戴尔  
视觉焦点
TOP10周热门文章排行榜
排行 文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