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于中国信息产业来说,这20年是一笔特殊的财富,这是一个创造梦想、奇迹和财富的江湖,是一个塑造个人英雄的江湖。
他们,或是在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从精耕细作到攻城略地,拓展疆土,成为一方诸侯;或是主导了一场营销革命,创造了一个个市场神话,引领着市场的方向;或是技术先行,填补了业界某项空白,带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或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带着产学研相结合的美好设想,加入到信息产业发展的创业浪潮中来,用他们的汗水精心耕耘着自己的事业
窃喜抢占先机
他们在机遇稍纵即逝的今天曾一度窃喜,因为抢占了先机,他们自然而然地一再成为行业的主导和领军人物,为业界甚至整个社会所瞩目
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昔日的光彩,有些人会在新一轮的角逐中再次成为赢家,但他们身上凝聚的浓厚个人色彩的IT人精神,将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大放异彩
20年的时间,我们透过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能够看到中国信息产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产业拓荒人
二十年时间,中国IT产业从无到有,很多未被开垦的领域成为人们的创业乐土,就像用友王文京在财务软件和ERP方面抢得先机、普元刘亚东在构件领域实现突破、段永基带着四通集团不断探索中国民营与科技产业的发展之路一样,很多人物都在各自新的领域里成为行业的领舞者
产业拓荒 风景这边独好
段永基、王文京 、刘亚东
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起点是高是低和现在的规模是大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王文京
世界软件业正面临着一次变革,这就是“面向构件”的软件技术。——刘亚东
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段永基
精明的算盘
多年后,抓住了这一时机的王文京被称为中国最“精明”的会计。
1988年12月6日,王文京与苏启强一起来到海淀工商局领取“用友软件服务社”的个体工商户执照,这是他们创业之初的一件大事。两个人从最早的一个用户那里借了5万元,买了一台长城0520DH。白天出去做软件推销或者上门给用户做服务,晚上回来编程序,每天忙到十一二点,晚上就住在9平方米的办公室里。
中国的财务软件起步于1980年初。当时企业有“甩账”之说,“开源节流”成为那个年代国企改革的核心。如何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如何保证财务的规范化和明确化成为当时的一个改革主题。“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工具。正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王文京正是看好这一契机,毅然辞职。
1990年3月,“用友软件服务社”改为有限责任公司,4月,用友财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王文京回忆说:“财政部在这方面的政策水平非常高,要不然也不会有国产财务软件今天的繁荣。”
早期的财务软件包括后来的商品化通用软件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评审与许可证的颁发一度左右了不少企业的命运,有不少企业在夹缝中抓住了某一个改写游戏规则也改写自身命运的机会。1991年,用友成长为财务软件老大,并占住第一的位置,一直没有下来过。
今天的用友正面临着另一个成就“一项事业”的历史机遇,那就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普及ERP。“从现在开始,中国的企业正从比现代化装备转向比信息化。许多中小企业的规模让管理者越来越难掌控,所以主动找上门来的企业越来越多。”王文京表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ERP普及”是王文京工作的核心。
构件之赌
除了对软件产业大趋势的判断之外,刘亚东说,自己之所以敢于赌构件,最重要的因素是这种开发模式“尤其适合中国”。
就像谈论中国互联网以及通信产业发展时无法回避亚信这个名字一样,人们谈论亚信时,同样无法回避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刘亚东。
作为当年与田溯宁、丁健一道创建亚信公司的“三驾马车”之一,刘亚东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从亚信最开始在美国的筹备、吸收第一笔天使投资、回到中国寻找机会、建设中国邮电的第一个互联网试点工程项目,到一发不可遏制地迅速成长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基础互联网络承建商的整个精彩过程。从最初的公司合伙人到担任当时亚信的首席运营官,刘亚东与亚信一起,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1998年11月,喜欢尝试与创新的刘亚东在亚信如日中天时选择了离开。
离开亚信后的刘亚东,仍旧被一个企业软件应用问题困惑不已。当一个管理软件因为业务发生微小的调整,而不得不从基础代码改起,并且耗时良久时,软件本身的可管理性就变得更加关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亚东一直在思考。
2001年,与黄柳青的一次邂逅,促成了普元软件的诞生。刘亚东把崭新的互联网相关技术与先进的构件复用技术以及可视化开发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一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面向构件的中间件——EOS”,极大地提高了基于互联网应用构件的开发效率、质量及其易扩展性。
“刘亚东赌构件”在业内颇受关注。因为他与王志东等人一样,被看作是IT业的“符号式人物”,他们对经营方向的选择,常常预示着一个新的产业走势,值得揣摩。
踩在时代的点上
有位著名企业家曾评价段永基——他永远踩在时代的点上,不断转型、与时俱进。
1984年,他与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国首批民营高科技企业之一——四通公司,积极探索中国民营与科技产业的发展之路。段永基卓越的领导和管理才能使得四通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1999年,段永基出任北京中关村科技的总裁,确立了以“全面电信增值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方向。中关村科技先后与微软、香港电信、歌华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移 动等中外业界巨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在通信领域积累下重要资源,能够面向政府、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提供硬件、软件产品以及多种信息服务。
段永基曾与王志东、茅道林、汪延、段永平、杨澜与吴征夫妇、史玉柱等一批桀骜不驯的新生代企业家有过不同意义的“联盟”,与刚刚攀上中国财富榜首位的陈天桥也有“擦肩而过”的故事。
1995年之前,四通的业绩非常辉煌,当时的主打产品就是四通打字机。但是段永基渐渐发现技术贸易型的业务形态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境地。从1993年开始,四通向两个方向转型:一是进入制造业领域,二是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两次转型不成功之后,段永基开始带领四通集团转向个人消费品领域,当然,这都是后话。